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1)如何让你家娃疯狂提分?
例如,如何30天提升30分。无论今天是60分水平,还是90分水平(百分制)。
可能你会疑惑,已经90分了,怎么还能上升30呢?
真的不能吗?
2)如何让你家娃实现全科优秀、门门通透?
这种优秀不是刷题的优秀,而是真的各科通透,把握规律,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娃没那天赋。
天赋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你想不想。
只许说你不想要,不许说你做不到。
学习生产力的3个层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的是学习生产力的革命。
概要的说,我们的学习生产力,分为3个档次:
学习1.0:熟练驱动的学习(追求熟练)
学习2.0:通透驱动的学习(追求理解)
学习3.0:创新驱动的学习(追求创造)
我们的学习效果,就像是手机运行。一个影响性能的根本因素,是操作系统的版本。
如果操作系统本身版本低,效率不行,那么无论跑什么应用,都容易卡顿。
今天大多数学生,都是跑在1.0版本上的。缺乏对知识深度的理解,没有把内容搞透,难以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需要持续的刷题、各种补习。
为什么要经常补呢?因为虚呀。
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人,也就是我们称为学神的那批,跨科目的成绩优异,而且在课内学习花的时间少、作业也做的不多,然而他们理解通透、善于触类旁通。
这批人,他们是跑在学习2.0的系统上的,以通透为导向。
而我们看创新能力顶尖的公司,他们的领导者,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ElonMusk,他们是在3.0的版本上运作,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3.0版本,往往是跑在2.0之上的。例如比尔盖茨、ElonMusk这种,属于理工科的学神级别人物,在学习上追求探索原理、有通透的对学科的理解。
而乔布斯,尽管不是理工科学神路线,但他对人的感性的理解洞察力,是顶尖的。
3个动作加30分,第4个动作加一万分走通透路线的学习者,也往往是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人,他们的学习,有4个基本动作。
本文中「如何30天提分30」的策略,也就是基于4个基本动作,分为4个提分项。
概要的说,大致就是:
1)第一个动作:+10分2)第二个动作:+10分3)第三个动作:+10分4)第四个动作:加几十分到几万分
前面三个动作,整体来说,如果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养成习惯,相对套路性比较大,这前三步简直是送给你家娃的分啊,当然还是要坚决执行。
而第四步,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是决定学习生产力持续进步的关键。
这里就有个问题,试卷只有分,貌似加过头了吧。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存在,例如你家娃打90分,学神打分,难道娃和学神差距就只有10分?
归根到底,现有的考试体系,往往大多数题目都是基本题,因此并不能真实反应水平差异。
但从实力角度,是没有什么分的界限的。
做好前3个动作,你家娃会成为成绩优秀的学霸。
而在第4个动作上持续精进,你家娃会成为全科优秀、门门通透的学神。
今天的学习状况:凶险之兆今天学生普遍的学习状况,其实是非常凶险的。
用八卦的卦象来说,可以用这一卦来代表:
在八卦里,这是「兑」卦。
放到今天的教育学习状况中,这是:
阴阳易位、主客失秩,凶险之兆。
有多凶险呢?
中国古代皇帝,都很重视天象。
其中有一种天象,叫做「客犯帝星」,这种情况,意味着基本秩序的可能失常,需要一级戒备了。
我们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时候就类似这种。
那么,这一卦,到底如何理解?
你家娃,是这种情况吗?
如果是,我们又如何破解呢?
我的中学困扰:为啥大家学习那么不济大多数家长、学生的困扰,是如何才能有效学习。
然而我在中学阶段,对学习这事最大的困扰,反过来了:
为什么大家学习上这么不济
我在中学的时候,属于那种「传说中的学生」。各学科都在年级前三,课堂消化能力爆棚,作业做得少、还各种翘课。
课堂之外,还有大把时间探索兴趣爱好、各种玩啥的。
有次体育课,我在跟同学踢球。
然后班主任正好逛到操场上,语重心长的跟其他同学说:
你们不要跟他学。他天赋好,不上课天天玩,他还是上一流大学,你们要好好努力。
我想这什么话,我们体育课踢球,这不是正经活动么。
而且,我并不同意班主任的看法,说我是天赋好。
那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学习有多么出色,就觉得这不是正常的么,反而是其他同学的不济,让我困扰。
我大致感想就是「这明显上课一听就能懂的,你们为啥做那么多题还没感觉呢?」。
但这话不能说出来,说出来肯定挨骂。
于是我就去琢磨自己的学习认知与方法,对比其他同学的学习,看到底差异在哪里。
当时我就意识到,我们走的,是不同的路线:
大多数同学:追求熟练
我的学习:追求通透
各位也知道,如果你研究一个问题深了,就会挖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这事让我非常困扰,因为我其实当时就想把学习这件事情,从认识上搞得更透彻,研究了一半,搞的不上不下的,吊着很难受。
所以当时我就找人交流这件事情。
那时候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没有互联网,那我就只能从周围的人做起。
首先是跟老师聊学习方法。
然后我发现,我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是超越了大多数同学,也应该是超越了所有的老师。
老师讲的学习方法,我不仅仅是懂他们什么意思,也知道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适用什么场景,还知道怎么做可以更好。
然而我的问题,有些时候老师很难理解,我发现一些我习以为常的学习经验,老师也没有。
我也不好意思多问多说,免得老师有压力。
完了,老师这条路走不通了,还有谁呢?
当时我们年级,基本上前两名,是被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包办的。
他基本上是第一名,我基本上是第二名。
然而他的努力程度,是我远远比不上的。我的学习时间,大概只是他的一半。
嗯,我安心的做第二名。
而后面的竞争,就很激烈了,没有永恒的第三名,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台。
所以我和他,算是学校传奇。
我想在学校里面,能在同一个层次讨论学习问题的,估计也就只有他了吧。
于是那段时间,我经常去找他,跟他交流。
但也有个困扰,其实那时候,我在梳理对学习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是模模糊糊的。
所以我跟他交流学习方法,其实很多头脑里面想的,未必是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他也未必清晰的思考过学习这件事情本身,所以我们的交流,并没有那么顺畅。
很多时候,我就拿着题目问他,这个思路是这么样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之类。
有各种收获,但又觉得回顾「学习和思考」本身的认识层面,有引出了更多的问题。
跟他交流的结果,就是我探索的地方更远,迷糊的范围更大了。
王国维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我在中学时代,对「学习」这个领域本身的研究,大致是到了第二境。
开始去反复探索、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你家娃,在哪一个境界呢?
很可能是第一境都没开始。
因为第一境的前提,是有清晰的意识,想要去了解、想要去看。
大多数人都是模模糊糊的、偶尔被动的想到这个问题,而没有明确的觉察。
所以啊,高水平的教育,很多时候,是让你开始有「觉察」,发现了需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