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贴春联舞狮龙,望都的游子们,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中国文化里,百节年为首。赶年集、买年货、贴春联、放爆竹、文艺演出……为了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共同节日,那么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些传统风俗吧,让这个年过的更有年味。1月15日,河北望都县寺庄乡郭西村的舞狮舞龙文艺队在表演舞狮。

舞狮、舞龙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于90年代末的郭西村舞狮舞龙文艺队,每年利用寒、暑假对本村的中小学生免费开展“传、帮、带”,让舞狮舞龙文化薪火相传,让民俗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

郭西村舞狮舞龙文艺队创作的《三狮贺春》、《狮子走梅花桩》等作品广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目前,该文艺队共有13名“00后”的中小学生。

望都县庄里村秧歌戏剧团在排练秧歌戏《尧母庆寿》的场景。秧歌戏是在中国广泛流行的一种汉族戏曲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汉族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秧歌戏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年5月20日,秧歌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里村农村艺人传唱“秧歌戏”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即便是抗战时期也未曾间断。在年至年期间,庄里村农村艺人排演杨八姐游春、挡马、观星等古装戏九十余部,平原作战、红嫂、盘石湾等现代戏五十余部。

望都县庄里村秧歌戏剧团,文武场的农村艺人为秧歌戏伴奏。文武场指戏曲的乐队,对于渲染舞台气氛,加强戏剧节奏和烘托表演、美化演唱,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临近春节,农村大集的年味越来越浓了,集市上春联、年画、猪肉、牛肉、水果糖果、蔬菜、服装等商品应有尽有。辛勤了一年的农民们揣着大把的票子,尽情地享受置办鸡、鸭、鱼、肉、衣服、春联等年货的喜悦。图为望都县白药村的农村大集。

红红火火的农村年集上卖肉的成为的一道风景。新的一年就要来了,小时候盼过年,长大了常感叹时间都去哪了,匆匆忙忙,慌慌张张一年又过去了。记忆中的小时候每逢快到过年父母都要提前去集上采购准备过年的年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市好像取代了很多东西,但依然阻止不了家乡人对赶集的热衷,这样才叫过年,这样过年才有年味。

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年画春联、瓜子糖茶、鞋帽衣物等各种年货玲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等各种声音喧嚣嘈杂,手提的、肩扛的、推车的、提篮子的等购年货的人忙忙碌碌,虽然“数九寒天”,但是年货市场一片“热火朝天”。五香粉和十三香,成为农村煮肉必备的调料。

春联、福字和中国结都是节前旺销商品,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过年逢大集真是一年一个样,风俗未改,可内容却在一年一年发生变化,很多老百姓把过年赶大集当成节前必做的事,不来赶几次大集,似乎这个年就过得不“得味”。

吉庆的腰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你看,夕阳红文艺队的表演节目给我们带来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吉庆的腰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你看,夕阳红文艺队的表演节目给我们带来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乡村小阵地,文化大舞台。如今的农村,也有了文化大舞台。高岭乡西白陀村的文化盛宴温润着农民的心田,丰富着农民的精神生活。

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西白陀村文艺宣传队演绎的敬老孝亲小品《抢公爹》反响强烈。扮演公爹的队员王淑芹说,一些对老人不孝、爱耍嘴皮子爱吵架的人,看完后暗地里就把这种不良行为改正了。

侯陀村67岁的农民书法家王玉宝十年来拖着残疾的身躯,潜心钻研“棉书”艺术,他的执着和坚强深深感动着四周乡邻。王玉宝说,他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棉书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据乡亲们介绍,王玉宝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村里的医生。在侯陀村卫生室干净的小院里时常停着一辆手摇式三轮车,由于左腿残疾无法长时间走路,出诊时王玉宝就靠这辆三轮车代步,他救治的病人无数,足迹遍及全村的每一个角落。

棉书艺术也为王玉宝赢得了无数荣誉,他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作品多次在国家书画大赛中获奖。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灯笼已经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图为西白陀村农村艺人杨志勇做的灯笼。

(陈卫红王振庄摄影)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防治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zx.com/wdls/xxpx/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