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根源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中国”的来历之谜也到揭开的时候了。在保定东西方向上,存在一条表达太阳运行的地名链。种种历史表明,保定是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其它三大文明古国各有的“中国”相继消失后,保定的古中国一直传承至今。
北纬30°附近大河下游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中国”在保定
河北惠仁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王天峰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新的世界中心将逐渐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的京津保核心区,将成为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大北京首都区。一个面向太平洋、背靠亚洲腹地、联接欧非大陆的巨型经济体的崛起,将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根源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中国”的来历之谜也到揭开的时候了。
在地球的北温带,由于温度适宜,物产丰富,人类族群平均寿命和人口数量均高于其它区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种微小的优势也会因时间的拉长而逐步凸显。这就使得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人类文明进化快于寒冷地带和热带,也就是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存在一条人类文明富集带。
在地球北纬30度文明带内,同样存在着进化不均衡现象。在大河下游宽广的河畔平原区域由于洪水的定期泛滥使土壤异常肥沃,加之便利的灌溉条件,使河畔平原成为天然的农业发达地区。这大大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逐步超越其它区域。尼罗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及古黄河下游的河畔平原,成就了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
北纬30°附近大河下游的古代文明
古黄河下游河畔平原上的中国古代文明在先秦时代古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经保定折向天津入海。黄河中、上游河道岸高谷深,黄河下游则平坦广阔,易发大范围洪水。在传统意识中,黄河似乎成为一条害河,而事实并非如此。黄河有“紧水冲沙,慢水冲淤”的说法,冲沙的区域形成黄泛区,走慢水的地方会留下一片淤泥。《汉书·地理志》贾让在治河三策中提到,洪水“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古黄河泛滥区域依地形的不同会形成黄泛区、沼泽区和大小不等的漫水冲於区,当古黄河离开太行山折向东去时,在太行山前即今保定中部就会形成巨大的淤积平原区。
文献记载尧舜时代由于经常发生洪水,民众居住在土岗上,“州”字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墨子》说舜“陶于河滨”,同时也经常去调解农民争河畔之地的事。《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制陶于河滨后“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这些都说明了尧舜时代,先民长期生活在易受洪水威胁的河畔平原上,并在那里得到大发展。
先秦古黄河下游图
《管子》记载帝喾和帝尧时代耕农已有大量剩余。《尸子》及《论语》等文献记载舜和禹时代大力开挖水渠以利灌溉。《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舜之时“弃主稷,百谷时茂”,由此可见农业生产五谷丰登、兴旺发达的景象。
出土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记载尧帝曾率领15辆车组成的车队多次访舜于畎亩之中,由此可知当时车辆、桥梁及交通业的发达。尧命舜流共工、迁三苗可知国力之强盛(《史记·五帝本纪》)。五帝时代已现了大量的城邑。如山东的城子崖古城遗址、河南平粮台古城遗址、山西陶寺古城遗址等。显然,那时存在大量的城邦国家。《尚书·尧典》说尧“协和万邦”。可见,在古黄河下游的河畔平原上存在着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古巴比伦地图、山海经图——“自我中心说”宇宙观的形成四大古代文明的农业大发展依赖于河流泛滥提供的肥沃土壤。出于安排农事的需要,先民必须以最大的注意力去观察天空,以期向天空探索洪水发生的征兆及节令回归的标志。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如同天文观测依次成就了“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一样,在四大文明古国诞生时期,其宇宙观比“地心说”还要原始。在这一时期,对太阳的周期性运行,先民给出了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解释:在埃及,“一天之中,太阳象旅行一样,乘坐着日间的驳船穿过天空,接着降落到西边日落的地方。在那里他搭上夜间的驳船,航行到地下叫做杜拉特的区域,来进行他的夜间航行”;在巴比伦,太阳神“乌图/沙玛什”乘车从东边的天庭大门出发,横越天空后到达西边的大门,在准备下一次旅行之前栖息于阴间;在中国,十个太阳从东方阳谷的扶桑树上由金乌载负轮值飞出,乘车飞过天空后到达西方的蒙谷,在下一次登上扶桑之前,栖息于阴间的咸池(《淮南子·天文训》)。
在这一时期,太阳被置于崇高的地位:汉末拉比法典以太阳神的名义宣言法律;古埃及的法老都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中国的人王如炎帝、太昊、少昊、高阳等直接用太阳命名。
显然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看做天下的中心,并以此划分世界。太阳在东、西方升起和落入之地为世界的东、西方界限;由于中午的太阳在上方偏南,于是先民很自然就想到,往北因倾斜角度的变小,由于高山阻隔会出现不见太阳的地方,那里就是大地北方的界限;与此对应,往南就会走到太阳的正下方,那里就成为南界的参考点。相对于“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这就是更古老的“自我中心说”宇宙观。古巴比伦泥板世界地图和古中国世界地图--山海经图、古九州图是这种“自我中心说”宇宙观的直观体现。
在古巴比伦泥板世界地图上,其画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从地图上看,古巴比伦世界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为中心,其北部是“此地不见太阳”的地方,东方的一块则是太阳升起之地。
古巴比伦世界地图
在古中国世界地图--山海经图上,同样表达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这是《淮南子》记载的古九州图:
古冀州处于天下的中心,东边是日出之地阳州申土;西边是日落之地并土。
山海经图--自我中心说
地心说日心说
大爆炸宇宙论
在保定及周边区域存在的“自我中心宇宙观”遗迹(一)存在于保定周围“自我中心说”宇宙观反映太阳运行的地名——天干的发现
《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在保定东西方向上,存在一条表达太阳运行的地名链。这些地名东起白洋淀,经保定中部,西至山西省。它们依次是任丘市、雄县、留果、莫州镇、大冉镇、阳城镇、尧城、古恒山、唐县、并州,其关键字为任、雄、果、莫、冉、阳、城、恒、唐、晋,其甲金文古字分别为
这些字表达出太阳从升起到降落全过程,从字形上看,任字表示太阳孕育出于黄泉,雄字则表示由鸟背着逐步升起于大树,果字表示按十日轮值如同果树的果子一样等待着,莫字表示一个太阳上升到草丛之下,冉字表示太阳升到树梢,阳字表示太阳已高高在天上,城字表示太阳在中天,恒字表示太阳落回地面以下,唐字表示太阳借助大树落回黄泉,晋字表示已经完全进入黄泉。
莫阝州镇在白洋淀东岸任丘境内,《大明一统志·河间府》:“莫州城,汉为莫阝县属瀛洲。”《说文》:“莫,从日在茻中。”大冉镇在州镇西五十公里处,描述日出往往也用“冉冉”二字,在古人看来,太阳从任丘到达冉地,早上的时光很快逝去,这就是“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中,“荏苒”的来历。古恒山今名大茂山,又称常山、常阳。《山海经·大荒西经》:“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传说中,太阳是乘车运行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出于旸谷,……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在古人看来,太阳在扶桑树登车,开始一天的行程,太阳上车的过程为“扶舆”。在州镇与大冉镇之间有扶舆城,今名御城,为《汉书》扶舆县。“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是指太阳下车的过程。此时马被卸下来,车则入库。军字的金文是
“(《说文》)”从字形分析有车入库之意。息马悬车正是卸马及车入库的过程,这与军字本意相合。在古恒山脚下有军城,这与传说中太阳下车之地完全相合。可以说,古代关于太阳神话的发生地当在扶舆城和军城之间,即保定中部区域。
再把任、雄、果、莫、冉、阳、城、恒、唐、晋这些古字
简写为:
其现代字就是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就是天干的来历。
顺平县尧城村为文献记载的尧帝的都城,其南面下叔(羲叔)村,应是《尚书》记载的尧帝命羲叔宅南郊观象制历之地,这里的天文观测推动了古老宇宙观的形成。
(二)源自“自我中心说”宇宙观的古九州区划及存在于保定的相关遗存
如果参照古巴比伦世界地图,则幽州、晋、天津、正定这些地名恰好反映了一种古老的宇宙观。
幽州,原指北京以北地区。在《淮南子·地形训》中,幽都被描述为大山遮挡阳光而“幽晦不明”和“不见日”的地方。从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可知,燕国初封时称“匽”,而“匽”的金文形象地表达了遮挡住太阳的情形:。《说文》:“匽,匿也”。显然,幽州之地与古巴比伦地图中“此地不见太阳”的北方如出一辙。
晋,山西北部古称并州,这与古冀州的西方“并土”相合。晋字的甲骨文是两个箭头向下指向太阳:
可见,晋地在古代被认为是太阳入地之所。
天津,地处古黄河尾闾。自保定西去的大清河附近,曾是黄河故道又称天津河。《楚辞·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显然“天津”即日出之地。太阳离开扶桑树是析出、分离的过程,《说文·木部》:“析,破木也。”析木由此而来。《星经》:“析木谓之天津。”可见,“天津”就是东方太阳升起之地。这与古巴比伦地图中的东方为日出之地完全一致。
正定,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四度》云:“悬之下为正”,《墨子·法仪》亦有:“直以绳,正以县(悬)”。而“悬”有时指太阳,如《楚辞·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易·系辞》亦有:“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正”字的古文也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比较古巴比伦世界地图便可恍然明白,上述这些地名组合反映的正是古老的“自我中心宇宙观”。
禹河之图
保定中部及周边古九州遗存:
在古人绘制的《禹河之图》上,“冀”地标注于太行山东古黄河向东拐弯处,与“尧都”在一处。这里正是保定中部区域。如果以此为参考,古冀州西面即保定西方正是并州晋地,正是太阳入地之所;古冀州东面是白洋淀古瀛洲区域,而瀛洲正是传说中的日出之地;东南方安国市、博野县一带古称伯陵,《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孙伯陵。”药都安国又称祈州,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药王庙,庙内曾有古碑,记此处是神农庙,祈州、神州或为一体;正南石家庄赞皇县、赵县一带《金史·地理志》记为沃州,这与沃土相合;西北五台县在金贞佑四年曾名台州。这些与《淮南子》记载的古九州图惊人的吻合!
保定,古中国之源保定是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
从黄帝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直到大禹他们文献记载的的统治范围文献高度重合于北至幽都,东至阳谷日出之地,西至日落之地,南至交趾。这正是北到燕山,东到白洋淀-天津,西达山西,南到正定(正定二字下面各有一止,双止合称交止)以保定为核心的范围。
保定各县之得名大都与五帝有关:
高阳县因颛顼帝高阳而得名;唐县源于唐尧的初封;望都县清以前为庆都县,庆都为尧母之名;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阿,涿州之名源于此;涿鹿之阿演变成新阿(安)即安新县;涿鹿之阿西为演变成安西(安肃)即今徐水县;容城县源于黄帝史官容成氏;涞水、涞源二县因黄帝乐官伶伦故地得名;雄县源于太阳升起之东方雄常大树;易县源于太阳运行的阴阳转化;顺平县古称完县,古完字为,实为,为尧都所在之地。
文献也多记载:明万历《保定府志》引《通鉴纂要》说黄帝合符釜山邑涿鹿,在今安肃(徐水);《魏书·地形志》记载高阳县有颛顼城;《汉书》中山国唐县张晏注说,“尧为唐侯,国于此”。这些奠定了保定作为“古中国”之源的文化基础。
保定很早就已进入农耕阶段。一万年前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和六千年前容城县北城遗址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证实了这一点。古黄河在保定特定的地理形态以及洪水定期泛滥使这一地区获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壤,原始农业由此出现飞跃发展。这些奠定了保定“古中国”文明形成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国”字的含义是“邦”或“城”。这一点从字形上也有反映,是城邦国家时代的特征。“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指王国的都城及京畿区域。在五帝时代,他们的都城以及作为京畿之地的古冀州就成为最早的“中国”。《左传·哀公六年》:“唐、虞及夏皆都冀方。”《路史》记载,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而古中国总是与四方、四夷并举。《诗经大雅民老》惠此中国缓四方,《诗经小雅六月》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保定顺平县尧城周围是尧帝都城及古冀州所在,是当时先民一致认同的“万国之中”的地方,也就是中国,处于九州之中,九五之尊位。这些是保定作为“古中国”之源的地理基础。
“中国”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代表着正统,表达万邦之主、万国之中心的意义。是代表天命拥有王权的天下中心。保定顺平县尧城周围是那个时代太阳运行围绕的宇宙中心,以这里为王都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治思想。这些是保定作为“古中国”之源的政治基础。
古中国在保定区域的出现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在这里我们看到最早的九州如同“井”字规整布局。相应的以“中”为尊的礼制逐步形成。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基于描述太阳周期性运行而建立的阴阳转化思维产生的根源。由此完成了古中国文化的奠基,构建了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雏形,在其它三大文明古国各有的“中国”相继消失后,保定的古中国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中国的文化根脉就在保定。
作者简介:王天峰,男,生人,保定曲阳人,河北惠仁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保定五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磁共振技术工程师,拥有30余项技术专利。借鉴文艺复兴对工业革命的启蒙作用,有感于英国的经济学、法国的社会学、德国的哲学对各自国家科技革命的推动,开办惠仁公司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以期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之路。
白癜风怎么能看好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