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望都县 >> 望都历史 >> 倒马关考略

倒马关考略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倒马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源远流长。“倒马关”始见于《水经注·滱水》,对其附近的山川形势、人文景观有一定的描述。在诸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唐宋时代的地理总志中,我们也能看到对倒马关的一些介绍。下至明清,关于倒马关的文献记载则更加详实,其中《西关志》《读史方舆纪要》《保定府志》等对其着墨颇多。

对于倒马关的研究,学界也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一些著作、文章当中对倒马关有专题讨论,主要有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之“太行飞狐诸陉道”[1]-、吕兴娟的《浅说倒马关〈明代杨业父子忠节庙碑记〉》[2]、《〈水经·滱水注〉考略》等[3]。此外,也有一些涉及倒马关的研究,比如杨宽的《战国史》[4]、沈长云的《赵国史稿》[5]、前田正名的《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6]、靳生禾的《赵武灵王史迹考略》[7]、李文龙的《保定境内战国中山长城调查记》[8]、曾磊的《飞狐道与汉代军事交通》[9]、潘艳蕊和顾乃武的《〈水经注〉与唐代地志所载保定人文遗存的文献价值》等[10]。不过,对于倒马关的研究,依然存在不少需要补益的地方,特别是其历史渊源问题。

一、倒马关的地理位置与得名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单于痛哭倒马关,败军半死飞狐道”[11],讲的是明朝英宗年间大将石亨于倒马关大败北虏一事,这表明倒马关是明朝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今日所见倒马关建于明朝,位于唐县西北六十公里处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关城依山傍涧,顺地势而起,部分在深谷,部分坐落于山上,北靠滱水即今唐河,河水自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其形势正如《西关志》所载“绝壁崇岗,仰观万仞,巨川深汇,俯瞰无涯,上下两城,互为表里”[12]。

倒马关之名最早见于《水经注·滱水》:“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13]滱水东去,经倒马关,关山狭隘,山势陡峭,其形势如同《诗经·周南·卷耳》所说“陟彼高冈,我马玄黄”[14],故名倒马关。自兹以降,历代地理总志多称之为“倒马(故)关”,如《元和郡县图志》:“倒马故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15]《太平寰宇记》:“倒马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汉置关戍于此。”[16]还有一些则在“高冈之病良马”的基础上加以演化。《西关志》“或谓宋太宗时,高阳关副督都部杨延昭至此倒马,本城南门外石上若有遗迹,因以名之”[12],此得名记载虽借杨延昭之名,但其“至此倒马”仍与“高冈之病良马”有关。

二、倒马关并非战国鸱之塞

被山带河的倒马关,自古便被文人墨客所记载。先秦时期倒马关与常山之险应有密切的联系。赵惠文王十六年(前年),秦赵两国联手数次进攻齐国,苏厉为暂缓齐国的压力,以书信形式对赵国进行游说时曾提及,“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17]。苏厉的目的在于拆散秦赵联盟,但是其说辞也凸显了常山之险的军事战略价值。若秦攻打赵国,只需攻下常山,便可将赵国拦腰斩断,割断赵国本土与代地和北方草原地区的联系。《汉书补注》载“《寰宇通志》,倒马关在唐县西北,汉置,名常山关”[18],常山关即后世的倒马关,位于太行山腹地,据险而守,持重而待外寇。结合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的“太行飞狐诸陉道”的相关考述可知,倒马关的史源确应为汉代常山关[1]68-69。

不过,有些学者认为倒马关的得名更加久远一些,可追溯到战国时鸱之塞(鸿上塞)。比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倒马关”条记载“倒马关即战国时鸿之塞也”[19],有一些现代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杨宽在《战国史》中便认为“鸱之塞为今倒马关”[4],《〈水经·滱水注〉考略》也记载“倒马关……最初为战国时置,称鸿之塞”[3]。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倒马关与战国鸱之塞并无关联。严耕望认为倒马关应为汉代的常山关,并非战国鸱(鸿)之塞[1]-,李文龙则从考古学角度,提出“鸱(鸿)之塞实际上是唐县洪城遗址”[8]。笔者倾向于后两位学者的观点,并详实考证如下。

第一,从文献记载来看,在中国古代漫长历程中,两个关口分置。“鸱之塞”曾多次更名,最早出现于《史记·赵世家》:“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17]晋时“北平有鸿上关”[20],《史记集解》徐广也曾说:“本晋鸿上城也。”[17]注引至于唐宋,又名汝城、鸿城。《括地志》曰:“鸣上故关今名汝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本晋鸿上关城也。”[21]《太平寰宇记》记:“鸿山关今名鸿城,郦道元注《水经》云‘滱水东流入鸿山,俗谓其处为鸿头,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16]下至明清,又记为鸿山关、洪城。《大明一统志》载:“鸿山关,在唐县西北七十里,一名洪城。”[22]《广博物志》记:“定州唐县有鸿山关者。”[23]《大清一统志》载:“鸿城在唐县西北。”[24]《畿辅通志》记:“鸿城在唐县西北七十里,一名洪城。其地有鸿城社、鸿山关。”[25]

再看倒马关在古籍文献中的记载。《水经注·滱水》载:“滱水自广昌来,东迳倒马关……”[13]《元和郡县图志》记:“倒马故关,县(唐县)西北一百一十三里。”[15]《太平寰宇记》载:“倒马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汉置关戍于此。”[16]《大明一统志》记:“倒马关在唐县西北,汉时置。”[22]《西关志》载:“倒马关上城,古为青龙口,汉时戍兵于此。”[12]《大清一统志》记:“倒马关在广昌县南七十里。”[24]

在以上文献中并不能看出两个关口有明显的联系,而且在《水经注·滱水》《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古籍中还同时出现,因而鸱之塞与倒马关当属两个关口。

具体到《水经注·滱水》对两个关口的记载,两者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自然、人文景观。《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年):

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17]

赵国此次军事行动虽然攻打下了中山的鸱之塞,但是有关鸱之塞的具体方位,却不见载于上古典籍。直至前人为《史记·赵世家》作注,其地望方可窥见一斑。《史记集解》徐广曰:“鸱一作鸿。”《史记正义》载:“徐广曰:‘鸱一作鸿’,鸿上故关今名汝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本晋鸿上关城也。又有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接北岳恒山,与鸿上塞皆在定州,然一本作鸣字,误也。”[17]注引

张守节言,唐朝的汝城亦即西晋时的鸿上关、先秦时的鸱之塞(鸿上塞),其周围分布着葛洪山、鸿上水。《水经注·滱水》也曾交代西晋鸿上关附近的山川地貌。

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13]

关于鸿上水流域的山川形势,《史记正义》与《水经注·滱水》中的描述基本相同,比如鸿上水源自葛洪山,前文《史记正义》已经记载“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至于《水经注·滱水》中的“鸿上水”,按《〈水经·滱水注〉考略》记:“鸿上水,按保定地方志网:‘鸿上水即青虚山(一名葛洪山)之行(南)唐沟、西胜沟的涧溪水。’”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所见虽略有不同,但鸿上水位于葛洪山地带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可见张守节对于鸱之塞的注释是比较可信的。

特别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zx.com/wdls/xxpx/8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