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与石家庄通过保定连接在一起,保定市成为京津石三角形中的重要节点,也是石保廊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在冀中腹地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前瞻性地思考保定市向腹地的拓展方式就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为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城市体系创造了条件,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会首先捕捉到更多优势资源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历史基础使得保定市很早就提出构建“大保定”的发展构想,在主城区的空间结构以及主城区与县级行政单元的空间联系方面提出战略设想。在主城区由“一城三星”[2]拓展为“一城五区”后,保定市主城区扩大,能够将腹地内更多的县域行政单元整合到以“一城五区”[3]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当中来,为保定市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雄安新区设立后[4],原“大保定”格局下“城市向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微调,在“城市向北”的基础上充分吸收雄安新区发展红利,构建大保定发展格局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河北省提出以石家庄市为核心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第三极”的发展构想[5],石保廊城市链成为这种发展格局中连接京津大都市与冀中腹地的城市走廊和经济大动脉[6]。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保定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城市发展格局问题,要在北拓、东接、西进和南展等四个方面做文章。北拓即以徐水区为触角,通过强化“定兴县—高碑店市—涿州市”城市走廊,强化保定主城区与北京市南端间的联系,并以“定兴县+高碑店市+涞水县+易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构建起保定北拓过程中的缓冲区,与津保城市链高效呼应,在构建起保定向北和向东发展的承接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东接即通过“徐水区+莲池区+清苑区”与“容城县+安新县”整合在一起[7],通过“徐水区—雄安新区—霸州市—胜芳镇”城市链与天津市主城区联系在一起;西进即以满城区为触角[8],并与顺平县整合在一起[9],成为保定主城区向西侧区域拓展影响力的支点;南展是保定主城区向南拓展并与省会石家庄连接在一起的发展举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原隶属保定市的定州市和隶属石家庄市的辛集市都设立为省辖市,为以石家庄市为中心构建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奠定了基础。“大保定”在如上四个发展方向上首先需要强化东接和北拓,这是将京津大都市和雄安新区的城市影响力融入保定市的基础[10],保定市据此可以强化西进和南展的强度。保定市和石家庄市是冀中腹地内发展基础较好的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更好的发展基础、更强的资源容纳能力和城市拓展空间,石家庄“第三极”发展构想的提出[11],为完善京津石三角形[12]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加强石保廊城市链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保定城市团在该城市链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保定市作为石保廊城市链建设过程中不能错过的重要节点[6],借助石保廊城市链能够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南展应该成为构建大保定城市体系过程中的理想抉择。大保定南展与“一核+四星”的石家庄市北进相向发展[13],定州市成为将石家庄市与保定市整合在一起的连接点[14]。定州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设立为省辖市后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在其影响下可将望都县、安国市等逐渐整合在一起,构建起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的定安片区。定州市北端通过望都县与清苑区连接在一起,南端通过新乐市与石家庄市的藁城区、正定县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保定市在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并与省会石家庄市进行协同发展过程中,主动构建南展发展格局就具有重要意义,保定据此可以在吸收雄安红利、京津辐射力的同时,积极承接石家庄市的影响,使得保定市在东、北、南三个方向上都能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城市化,为进一步完善“大保定”的城市团空间构架夯实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南展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的建设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在此过程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