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9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以马院长为首的院班子有超前的预见性,开始部署疫情的防控工作,发出全院取消春节假期,共同抗疫的号召。然后紧锣密鼓的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流程、增派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的人力储备、成立专家组、救援梯队等等一系列工作,1月21日各岗位人员到位,开始了严格的门诊排查工作。
紧缺的物资,马院长眼中的红血丝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新冠肺炎传染性的肆虐,一线的医务人员要确保零感染,而防护物资却紧缺,作为战役的指挥者,马院长的压力可想而知。疫情的严峻性,使临时会议随时召开,医院的各职能科室,使新的文件精神尽快落实到位。马院长通宵达旦的寻找防护服、外科口罩,部署防控工作,听到她焦急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抬头不经意间,看到了她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关键时刻,专家团队,挺身而出
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那些没有疫区接触史、却有发热的患者,一线的医生还是犹豫如何处理。在疫情的早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毕竟大家怕放过发热患者造成延误治疗,还担心造成患者的恐慌。以王伟院长为首的专家团队,他们解读指南,充分讨论,不管任何时间,只要接到会诊,专家团队迅速到位,亲临一线指导医生逐渐认识疾病、直到能进行鉴别诊断。关键时刻,专家团队发挥了肯付出、敢担当的决定性的作用。
救援梯队,高效解决一线问题自疫情工作开始,迅速成立了以张巧敏、冯英会、王伟、魏红昌四位院领导带领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及门诊部等重要职能科室组成的救援梯队,职责是督导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的防控工作,协调解决一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四天24小时轮值一次。救援梯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各个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日三次巡查,看到口罩、手套佩戴不符合要求的,进行现场指导;对工作中不畅的环节,绝不拖延避讳。能现场沟通解决的,立刻解决,对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日的晨交班会上必须解决,终于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工作流程越来越顺畅。救援梯队带着一双火眼金睛,继续寻找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持续改进和优化。
院感科,新冠疫情的主战场
不管是非典、禽流感,还是今天的新冠肺炎,都是院感人的主战场,他们的目标是工作人员零感染!在刘会启院长的带领下,医院,一批批的现场培训穿脱隔离衣、防护服,一遍遍的演示正确洗手、佩戴口罩;一次次到一线病区指导监督穿脱隔离衣、防护服流程,直到医护人员安全走出隔离病区,李科长才会释然。三区两通道的划分、各区域的防护级别要求、感染垃圾的运送,都得院感科给出指导,在防护物资极缺的现实面前,刘院长和李科长绞尽脑汁梳理流程,既要做好防护,又不能浪费,她们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医务科、护理部,统筹安排,身兼数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可以说医务科护理部手握重兵,如何设阵布兵、如何进行人力调配成了李强、李丽娜两位主任的重要工作。隔离病区的人员安排、普通病区的照常应诊、驰援武汉的人力储备、各种数据的上报、每日防护物资的统计等等工作,都得统筹安排。他们的主管院长是王伟和张巧敏院长,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大姐大”,在他们的领导下,两位科长即使身兼数职,却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工作。在院感科的指导下他们制定了各项收住发热病人的出入院流程、医技检查流程,两位主任奔波在防控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了超强的执行力和协调能力。
同心抗疫,温暖传递
疫情是责任也是命令。刘云飞医生驰援武汉,与新冠病毒短兵交接;留守家园的一线医护技人员坚守在隔离病房已经一个月了,他们的辛苦不在赘述;行政后勤科室的员工24小时值守在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武晓华、李文荣和王丽院长的美食群一日三餐为一线员工搭配营养,提供了丰富的饮食保障;医院的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同心抗疫,他们用平凡诠释着望医人的职责与操守。
疫情还是温暖的集结号。医院人自发捐款捐物、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纷纷慷慨相助,捐助紧缺的防护用品;一夜之间,望医人在院领导的号召之下成立了志愿者团队,为一线的员工家中有老人孩子生病的,提供上门服务,这批志愿者有技术精湛的主任们,还有热血的青年医护,栾振伟主任说:“我带着车报名!”一股满满的正能量萦绕在我们身边,让奋战在前线的我们浑身充满了力量,战“疫”在持续,我们的温暖在传递!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望医人紧紧团结在以马院长为首的院班子周围,众志成城,全力以赴与疫情抗战,诠释着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望医人的风采在年春天里格外靓丽!
写于年2月20日
供稿:屈慧启编辑:曹艺潇、安亚娟审核:武晓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