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丨梯利罗瑟林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直到11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理解实在论和唯名论学说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关系。罗瑟林宣扬明显的唯名论,并将其作为他对三位一体解释的根据。他的证明如下:只有个别实体存在,一般的概念仅仅是名称和词语,我们根据它们来称谓个别对象。因此并没有与上帝这个一般名称相对应的单一实在;我们将用到三位一体上面的神性这一概念仅仅是一个名称或者词语。并不是只有一个上帝实体,而是有三个个别的实体或者位,他们具有相同的力量。

罗瑟林的这一唯名论观点直接反对正统的三位一体教义,激起了巨大的愤慨和反对。苏瓦松会议谴责了罗瑟林对三位一体的解释,并要求他放弃主张。虽然唯名论自身并不在谴责范围之内,但是它却失去了声誉,直到14世纪才重新出现。经院学者转而采纳柏拉图的实在论,这一实在论虽然以不同方式经过修正和发展,但是在整个12世纪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它非常适合于防止像罗瑟林对三位一体那样的攻击,并且给整个教会教义提供了理性的支持。如果共相是真实的,那么三位一体的观念就不仅仅意指三个分离的位。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不仅是一个逻辑学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含了影响深远的形而上学和神学含义。实在论的观点认为我们的一般概念和逻辑思想不仅仅是心灵的主观观念,而是自身具有独立于心灵的实在性,这一观点意味着共相是合理的和可知的。因此真理就不只是主观的意见;存在着客观的、普遍有效的真理,哲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概念思考获得这一真理。实在论还意味着除了产生又消失的具体的个别现象之外,还存在着永恒不灭的实在。教会的学者在这一观点中找到了极好的基础,而将他们的整个理智和教会结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上帝就是一个这样的普遍观念,高于现象存在,并比后者更持久;人类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实在,这一实在在亚当那里堕落并在基督那里得到救赎;教会是这样一种永久性的实体,超越于构成教会的成员之上:是一个理想整体,在本质上不受其部分的产生和消逝的影响。很明显,正统的经院哲学并不是突发奇想才搁置唯名论而聚集在柏拉图的实在论旗帜之下的:他们选择了在他们看来赋予基督教的世界观和生活规划以意义的学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zx.com/wdwh/yxfa/10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