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致力于展现望都县的家乡风貌、民风民俗。如果想第一时间连续阅读,就请先 每个城镇和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但民俗文化,尤其是隐藏在田野中的那些历史,却在面临断层。在各种文化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民俗文化也不例外的同样被商业化,各种旅游区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农家院、民俗村等等,然而却有一些依然坚守在传统之地的老人,他们也在努力想为自己熟悉的东西留下一些念想。并为之默默地坚守着痴迷着。
在辣椒之乡望都,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就是今年七十二岁的广电新局退休职工---李田光老师。
执着于民俗研究的李老师近日完成了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望都农村最常见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品、农具为蓝本的“农家院”微缩模型的制作。“民俗农家院”模型以1:10的比例手工制作,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望都县典型农村院落的面目及情景。
农舍、门楼、石碾、水井、牛车、各种农具、生活用具等58件作品集中摆放于微缩农家院内,非常逼真,立马找回老宅老院的感觉。也唤起那些中老年人儿童时代的记忆,更满足青少年对淳朴民俗民风的好奇心。
李老师制作的牛拉大车,拉车的黄牛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牛及车上的物件更是和实际中的牛车一样一件不少。
李田光老师退休于县电视台,也许退休前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师的原因,动手能力极强,又受曾是县文化馆长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民俗文化。近日,历时半年多时间,他完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俗农家院”微缩模型的制作。
为了尽量保持这些老物件原貌,他一般选用原来材质,修旧如旧,枣木、葫芦、柳条等。“比如一个筐子,编好只有鸡蛋大小,我用最细的柳条,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编,最后用镊子编成。”李老师告诉笔者。
“现在社会进步了,现代工业文明逐步取代着祖辈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我打小对这些民俗玩意儿感兴趣,看着它们消失我觉得心疼。”打退休那天起,李田光老师就决定研究当地民俗文化,让老辈儿人留下来的智慧能接着传下去。
李老师手工制微缩农家院,按1:10的比例全部手工制作,尽量保持原质原貌,只因看着它们消失觉得心疼。
在纪念河北省民俗协会成立十周年活动中,李田光老师制作的《民俗农家院》被评为“圣基杯”河北省工艺美术创新作品五佳之一;在“首界保定市乡土艺术成果展”中荣获最佳作品奖。
李老师制作的农家院内摆放的石碾。
蒲墩、饭桌和板床马扎。
为了还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家院,李田光老师一有空就回到老家许庄村和老头儿老太太们聊,到处搜罗那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儿老玩艺儿。种地的各种农具、纺线织布的纺车,东家找个轱辘,西村找个车轴,家里过日子用的,都搜罗齐了。
李田光老师制作的“民俗农家院”模型立体的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保定方圆一带典型农家院的面目及情景。砖基上土坯屋,旧式木头门窗,土夯的围墙,老式的农具,传统的生活用具等,无不透露着质朴和沧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老的农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乡愁却是中、老年人挥不去的情感记忆。在李田光老师制作的农家院微缩模型,可以让老人找回老宅老院的感觉,唤起中年人儿童时代的记忆,满足青少年对淳朴民俗民风的好奇心。
左边墙上为“六神龛台”,过去老百姓家要敬神,祈求平安。为了美观,门口两边一边造一个,后来演变成母鸡下蛋的地方。
李老师制作的农村纺线用的纺车和蒲墩,如今这种老物件已经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