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寻踪唐尧遗风一

古县寻踪

唐尧遗风(一)

唐县,传说中唐尧出生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庆都山、大茂山、清虚山,一座座雄壮秀奇描绘着最美的风景,尧帝、武则天、乾隆一代代帝王先贤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这里有大唐盛世的皇家寺院,有名极一时的道教圣地,有抗战时期英雄们抛洒的鲜血,也有国际友人散播的人道主义光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县寻踪系列片之古唐侯国--唐县。

流传在河北省唐县道教圣地清虚山的一首道教歌曲《道情》,由南宋时的白玉蟾道长所创作。它的词语简单却又深刻,正如眼前一片苍茫的景色,色彩清雅却又不失厚重,为我们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故事。

唐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区,属于保定市的一个小县城,它北倚太行山,南邻华北平原,境内两条河流唐河、通天河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唐县”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与一个传说人物唐尧有关。

唐尧,即尧帝,又称帝尧,姓伊祁,名放勋,是中华文明始祖之一。与黄帝、颛顼、帝喾、舜一起被称为“五帝”。他开创了禅让制,命令羲和制定了历法,治理水患,访贤纳能,是一代圣明君主的典型。相传,公元前年尧就诞生在唐地。只是具体是在唐地的哪里,年代久远,无从考究,留给我们的只是不同版本的传说。

春秋时期的史书《朱书本纪》上记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帝王本纪》、《太平御览》等典籍中叶都有相似的记载。丹丘或曰丹陵,北岳恒山的别名,所谓的丹陵据推测应该是地域名。《水经注》上记载:北登尧山,南望都山,尧母庆都所居。

庆都山,也叫都山,位于唐县县城东北北高昌村西约1公里处,古名黑龙山。《汉书地理志》上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山为名。这里三面高山环绕,古柏苍翠郁郁葱葱,几千年前尧就是出生在这里,而后跟随母亲庆都一起生活。性格仁慈,聪明能干的他到了公元前年,十三岁时便受封于陶地,开始辅助自己的兄长帝挚管理国家。到了十五岁时又改封于唐地,即今日的唐县。

帝挚才干平庸,没能妥善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因为深知才能不如弟弟,公元前年帝挚主动的把帝位让给了威望更高的尧。尧在他的封地唐受禅建立了唐国,即古唐侯国。而唐地也就成为了古唐侯国的第一个都城,帝尧也成为了一代明君的典型。

制定了历法,遵循了自然规律,当时的人们在帝尧的带领下生产水平发展迅速,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然而,唐尧部族所居住的唐县、望都一带北有洋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是水患多发地域。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急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在多次治理无功而返之后,帝尧不得不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

为了躲避水患,帝尧率领他的臣民们长途跋涉一路向西,迁往山西临汾一带,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并与当地的原住部落一起和谐相处,发展生产,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尧天舜日”,也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唐尧文化,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年,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当中,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其中,久居唐尧帝都山西平阳一带的河东慰抚大使李渊乘势起事。借先贤唐尧的神威自封“神尧皇帝”,改国号为“唐”,攻打长安。不久后统一全国,推翻隋王朝,开创了历史上的又一盛世“贞观之治”。

公元年,武则天决定在庆都山上修建一座皇家寺院。大兴土木,先建尧庙,后建“寿圣寺”,一年后完工。灵源寺作为一座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正殿东南有5块巨型佛经石碑,高丈余,四面刻字。其中《妙法莲华经序》碑头与众不同,龙多云密,内有两尊盘坐着的深浮雕佛像,右为女身,左为男身。佛龛两侧刻有“大唐天后供养”、“大唐天皇供养”字样。

为了表达对佛祖的尊敬,对先圣帝尧报恩的诚心,武则天年年来灵源寺朝圣进香,并于大历二年又命人在灵源寺修建了花塔。塔心高丈余,由汉白玉砌筑而成,浮雕荷花封顶,塔顶周围透雕“上八仙”,塔下顺南坡修建石阶路余级。自此以后,灵源寺的香火旺盛,成为当地著名的佛教圣地。

到了明朝正德六年,对其进行了重修。二十世纪初,所有建筑物逐渐毁于战乱,只有五块佛经碑保存完好。0年后唐县佛教协会对其进行了恢复重建。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zx.com/wdwh/yxfa/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