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由来曲阳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有“曲阳”之名的文字记载。曲阳县志记载,周赧王十一年(前),在今曲阳城西2公里处建土城一座,始称“曲阳城”。曲阳县以城得名。曲阳名称其含义《水经注》释为:“城在山之阳,是曰曲阳”。《读史方舆纪要》称“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山指古代北岳恒山(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古为北岳,又名常山、恒岳)。隋开皇六年()改曲阳为石邑,七年改为恒阳县。唐元和十五年()复名曲阳。恒阳之名源于县在恒山(大茂山)之阳,故曲阳也有“恒阳”之称。
建置变迁秦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始皇元年(前)始置曲阳县,属巨鹿郡所辖。时曲阳县区域西北部含今阜平县东北部。汉高帝元年(前),设恒山郡,曲阳县属之,后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曰常山郡,曲阳县属常山郡所辖。因当时巨鹿郡亦有下曲阳名(今晋县、藁城),为与之区别,文帝元年(前)曲阳加“上”字,始称“上曲阳”。上曲阳县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史记·灌婴列传》。汉景帝三年(前)平定“七国之乱”,常山郡废,上曲阳县仍属中山国。新莽时期,恢复常山郡,改名曰常山亭,上曲阳属之。西汉时,县境西北部达繁峙、灵丘、广昌界,东达滱水(今唐河)。
三国时至晋朝上曲阳属常山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称新市县。宣武帝景明元年(),复置上曲阳县,隶属定州中山郡。北齐天宝七年()下曲阳已改为藁城、鼓城二县,上曲阳县去掉“上”字,复称曲阳县,中山郡属之。隋文帝开皇六年()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又改名,恒阳县。先后属鲜虞郡(今正定县),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大业三年()改属愽陵郡(今定州),大业九年()又改属高阳郡(今高阳倒东)管辖。唐天宝元年()恒阳县属河北道定州愽陵郡。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定州为藩镇割据势力所据,曲阳属真定。唐元和十五年()因避讳唐穆宗李恒名讳,复将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北宋曲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博陵郡,政和三年()设中山府,曲阳县属之。宋熙宁九年(),析县境东北部军城入唐县,县境达通天河流域。金明昌四年()析曲阳县西北部和行唐县北部境地,划入新置的阜平县。
蒙古太祖十一年()升曲阳县为恒州,辖灵寿、阜平、行唐、庆都(望都)、唐县、曲阳六县,属中书省中山府。太宗十一年()降为曲阳县,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十二年()改属保定路。明代,曲阳县属定州所辖。清顺治十六年()将阜平县东五社并入曲阳县,康熙二十二年()又将原阜平东五社复归阜平县。嘉庆年间,定州支曹村划归曲阳县。年置范阳道,翌年改为保定道,曲阳县属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曲阳县先后隶属晋察冀边区冀西区、北岳区、建屏区。民国初,县境西南端石城、黄家庄二村庄划归行唐县。年直属河北省。年12月,阜平县罗定峪和唐县于家寨、石堂、小路村划归曲阳县。年1月,唐县套里、十八度、东庄湾、横河口、灌城、田家坎、南屯庄、北屯村、坡上、坡下、风山庄、西王庄、罗庄、赵家庄、南伏城、北伏城、岸上、勺堤等18个村庄划归曲阳县,同年十二月,于家寨、石堂、小路村重归唐县。年划归曲阳县的唐县18个村庄,除套里、横河口、田家坎外,其余归入唐县。年曲阳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署。同年10月隶属定县专区,年5月,改属保定专区。年8月并入定县,年7月恢复原建制,属保定专区。年12月行唐县石城村复归曲阳县。年底保定地、市合并,隶属保定市。
县城古今据《曲阳县志》记载,秦时,曲阳县治所在今县城西2公里处。《水经注》云:“上曲阳城本岳牧朝宿之邑也”,亦称“汤沐邑”,是古时天子赐给诸侯的封邑,邑内收入供诸侯汤沐之用,也是供朝见时吃住的地方。汉、魏、晋时因之,同时曲阳的设置兴盛与恒岳及其岳庙祀典有着直接的关系。南北朝北魏景明、正始年间(~),随着原北岳庙的迁址和今北岳庙的落成,县治所亦迁于今县城。之后,县城的发展伴随着北岳庙的兴建而发展起来。隋、唐、金、宋、明、清诸代均重修城墙,增建角楼,改建砖垛,加固根基,增设炮台,加宽城池等。城周长5里13步,城墙高3丈,宽1丈5尺,池深8尺。护城河宽1丈5尺,深1丈2尺。城共有6门,东门名“迎春”;南有3门,分别为“镇远”、“阜民”、“临漪”;西门称“西华”;北门曰“拱极”。年、年因战事需要,民主政府先后两次发动民众将城墙拆除。
清末县城分大街、东街、汶水街、西街、北街、南街、后巷等街道,设南关、小南关、东关、正东关和北关。县署自北魏以来,一直设在大街(今正阳街)北端。衙门主体建筑为正堂,俗称大堂,大堂往后依次为二、三、四堂。南为仪门,大门两侧有快房、监狱等。资料载:当时城内和四关的署、院、庙、坛、寺、亭、台、祠、阁等建筑共达68处之多。新中国成立前,县城总面积为0.66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县城不断进行改造和扩建,到20世纪60年代,城内主要街道已有8条,成为井字形。到20世纪80年代,城区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长约0.75公里,呈不规则矩形,面积有所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向东、向南、向北扩展,现已形成新南环、新东环,并与河龙、国防两路县城地段围成新的格局。按环城路计算,城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城内主要干道:南北有东环、太行、朝阳、恒阳、复兴、惠丰、文昌、正阳、西街和尚未开通的嘉禾等10条街,东西有北环、南环、恒山、恒州、旧南环、北岳、滨河等7条路。现有一级路19条,二级路21条,三级路条。建起的一片片居民楼、办公楼,与多处的高楼建筑遥相呼应,构成城市地标景观。兴建的个居民小区,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高标准的教学楼、医院楼、银行楼布局合理;典雅的书店和新颖的俱乐部提升了文化素质。开辟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商业步行街和雕刻展厅。投资余万元建成了具有曲阳特色的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雕刻文化广场。穿城贯流的孟良河经过改造和河上新建的座座桥梁,又形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地名命名特征据对全县个村考证和统计,建于汉代以前的46个,晋代5个,南北朝时期20个,隋、唐时期10个,宋代43个,元代83个,明代个,清代33个,民国时期15个,新中国成立后2个。千年以上的村个,年以下、年以上的村个,年以下、年以上建村的83个,年以下建村的2个,除7个村外全部村庄都是百年以上老村。从命名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姓氏或以姓氏加方位命名这类地名多是以最初居此的住户,或是住此的大户来命名,如李家庄、刘家庄。据调查统计全县有48个村属此类情况;还有的是姓氏加方位,如王北庄,该村位于一座寺院的北面,村中居民多为王姓,故名王北庄。赵城东,该村址位于县城东,村中居民多为赵姓,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在全县此类命名的有27个村。
以姓氏加地形地物命名全县有49个村。如东庞家洼、西庞家洼两村位于洼地处,民国前原为一村,村中村民多为庞姓。民国初年,按居住东西所处位置,分为两村,居东的名为东庞家洼,居西的为西庞家洼;董家沟,因董姓的居民居住在山沟内,故而取名董家沟;安羊村,因村西山坡上有一片形似羊群的石头突露山表,而得名羊村,又因村人安姓为多,故取名安羊村。以地形地貌命名有个村。如:沟里,该村址位于山和水沟之间,故取名沟夹滩。明朝末年更名沟里;黄台,因村址地处一座黄土台上,故取名黄台;北水峪,该村址西临沙河,东靠山丘,故称水峪。后分为二村,该村居北取名北水峪。东口南,该村位于通往阜平、五台山必经漫石道口处,名荆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