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纸电文智退敌兵十万
——读《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年10月,东北野战军气势如虹取得战场优势,谁曾想傅作义却使出狠招要偷袭石家庄。面对国民党机械化部队大举来袭,争分夺秒锁喉扣,毛主席亲笔撰写新闻稿篇篇战斗檄文如唇抢匕首,震住傅作义。在世界新闻史上,开创了军事与政治结合、枪杆子与笔杆子并用而取得重大胜利的先河。今天回顾这段厉史,重读这篇新闻评论稿,仍然让人感到兴味悠长。
一方面通过华北军事领导急调在平绥线东段作战的部队兼程南下,一方面指示地方军民紧急动员、准备迎敌。同时于10月27日为新华社写了《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线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的消息,向全国广播,公开揭露敌人的阴谋,告诉敌人:我们已有准备,你们玩火的后果只能是自焚。这就给了梦想靠偷袭侥幸取胜献敌人兜头一瓢冷水。
四天之后,即十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就敌人企图偷袭石家庄这件事写了这篇新闻评论。为什么消息发了之后还要发评论呢?这是因为消息和评论担负的任务不同。消息主要是报道事实,评论主要是对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论证和判断。以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篇新闻为例,它的性质是什么?国民党为什么要下这一着棋,结果又将会是什么情况,都是新闻受众关心而消息又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说清的,这就必须把评论请出来担当此任。新闻评论有根有据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评判,帮助读者认识新闻事实,必须紧紧围绕新闻事件本身说话,不能游离于新闻事件之外;同时,评论对新闻的阐释又是借题发挥,表达评论家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感受和对局势的把握、预测,或者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又必须有开有合,尽量避免简单地重复消息己经报道过的新闻事实,尽量为受众提供新的情况或相关的信息。毛泽东的这篇评论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具体地说,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它从华北军事全局上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分崩离析的内幕,指出“偷袭”的实质是被人民解放军打得走役无路的国民党军队“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人心”。一针见血,。给敌人以极大的轻蔑,给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其次,它提供了许多与敌人偷袭相关的背景材料和事态发展的最新信息,用最新的事实(如国民党军队从保定出发,“一个星期”才到达望都地区、这几天又感觉“不妥”,叫北平“、派援军”等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这篇评论体现了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尖锐、泼辣、鲜明”的文风特点。毛主席说:“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害出血来的。”他这篇评论结构上纵横摔阖,开合自如,像他的用兵一样,忽东忽西,神妙莫测,而锋芒所向又始终不离敌人的“心窝”,在语言上,它言词犀利,雄辩有力又极尽讽刺嘲笑,大有战略家的文风。评论由“偷袭”的话题引出傅作义、白崇禧被“提拔”,由蒋介石“提拔”傅、白,又引出他亲手送掉“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的旧事;由辽沈旧事又说到北平敌军新的偷袭闹剧。然后笔锋一转,又出人不意地突然“跳出”石家庄,抬向北平,提出敌人把兵力抽出用来偷袭石家庄后“北平是这样的空虚”,“究竟他们还要不要北平?”在敌人尚未准备放弃北平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是足以使敌人不寒而栗、倒吸口凉气的。
第四,评论由于是正面说理议论,容易写得“正襟危坐,高谈阔论”,或者流于枯燥的推理、判断、概念化。但毛主席这篇评论却运用大众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传神的动词,给人以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形象,非常不易。比如他把国民党军队奈何不了人民解放军,说成“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把人心丧尽、什么人鸡不再相信他的蒋介石说成“没有灵魂”的“僵尸”,把装备有坦克的国民党军队说成“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都极为传神,活现出国民党军队的沿稽相,挠到国民党军队自勺痛处、痒处,恐怕他们看了、听了,也会不由自主地哑然失笑、不好意思的吧!(文/李志来)
作者简介:李志来,湖北罗田人,年9月生于大别山南麓猪头石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热爱文艺,一直坚持读书和业余写作,有诸多作品见诸报端。现供职于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
李志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