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历经坎坷登临后位与临朝改革
上回我们说到,正史中有关冯氏嫁给拓跋濬的记载十分简短:冯氏14岁那年,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封冯氏为贵人,之后又立冯氏为皇后。那么罪臣之女出身的冯氏,究竟是如何当上皇后的呢?
相传,罪臣之女冯氏之所以能成为皇后,是因为她通过了北魏独特的“手铸金人”的考验。正史中有记载,北魏有一个奇特的传统,册立皇后时,让候选人手铸金人,如果铸成了,就是吉兆,若铸不成,则不能立为皇后。
史书中明确记载,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皇后慕容氏,本是被北魏灭国的后燕公主,她因为成功地手铸金人,登上皇后宝座。拓跋珪后宫中的另一位贵人刘氏,是匈奴铁弗部首领刘眷之女,深受皇帝宠爱,但她手铸金人失败,无缘皇后之位。但因为刘氏是北魏第二位皇帝拓跋嗣的母亲,因而在拓跋嗣即位后,已经去世的刘氏得以被追封为宣穆皇后。
由史书记载可见,参与“手铸金人”占卜的后宫佳丽,不论出身高低,一旦成功,则晋升成为皇后;但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即便死后能被追封为皇后,但生前始终与后位无缘。有些朋友可能很好奇“手铸金人”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北魏鲜卑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选皇后呢?
所谓手铸金人,应该是指工匠们将其它铸造工序准备好之后,让皇后之位的候选人们亲手将金属液体注入模具。所要铸成的金人,材质不一定是黄金,通常是黄铜。如此听来,手铸金人似乎并不复杂。但实际上,金人能否最终铸成,受到材料、模具、铸造者的技术水平、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此举事关命运,操作者很容易紧张手抖,万一有心怀不轨之人在过程中动动手脚,本就极低的成功率更难以预测。利用手铸金人来占卜并非鲜卑拓跋部的原创,这一风俗应该可以追溯到匈奴人传统的“祭天金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习俗被匈奴人带到中国北方,在各游牧民族中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成为通过铸造金人用以占卜吉凶、窥探天意向背。起源于游牧的鲜卑拓跋部在全面汉化之前,依旧保留这样一些占卜风俗,也就不难理解了。
冯皇后秀外慧中,文成帝年轻有为,两人的结合也许在当时会是一段佳话。可惜好景不长,文成帝拓跋濬26岁英年早逝。史书记载,按照北魏旧俗,皇帝驾崩之后的三天,要焚烧其生前的服饰、器物。冯皇后痛不欲生,竟悲伤地哭喊着投入熊熊大火中,被宫人急忙救下,昏迷许久后才醒过来。由此不难推测,冯皇后与文成帝的感情应该是十分深厚的。
冯皇后出身北燕皇室后裔,无奈国破家亡,自己也因父亲获罪株连贬为宫女;文成帝本是太武帝心爱的嫡孙,却眼睁睁看着弄权宦官先后谋害父亲、祖父,恣意破坏朝纲。有相似惨痛经历的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不得不说是奇妙的缘分。
正史中提及两人感情的内容很少,除了册立冯氏为贵人和皇后之外,就是冯皇后在文成帝死后悲痛投火殉情一事。不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关于冯皇后与文成帝爱情故事的史书留白,倒是给后世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电视剧《锦绣未央》所演绎的,男女主角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绝美爱恋,或许是对这段留白的一个浪漫注脚。
文成帝拓跋濬死后,12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史称献文帝。他尊时年27岁(一说24岁)的冯氏为太后,但其实冯氏并非其生母。北魏有“子贵母死”制度,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母亲就会被赐死。
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因此而死。幼帝登基,朝纲不稳,乱臣贼子蠢蠢欲动。精明果敢的冯太后借机除掉了妄图篡权的大臣乙浑,并宣布临朝听政,控制北魏政权。这是冯太后第一次临朝称制。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两年后,也就是年,皇长子拓跋宏出生,后被立为太子。
有趣的是,父子两人的姓名发音相同,父亲是弘扬的弘,儿子是宏图伟业的宏。儿子拓跋宏称帝之后改了汉姓,更名为元宏,他的作为和声望都超越了父亲。冯太后似乎对小太子寄予厚望,她亲自抚养太子,还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在位六年后,也就是18岁时,就禅位于太子,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之前我们谈到过,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起隋唐,是统一王朝之间长达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期间,朝代更迭速度快,各地并立的政权多。要想在残酷的厮杀与无休止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审时度势,适当变革,以稳固政权。
北魏从年拓跋珪称王,至年末代皇帝元修出逃、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其政权延续近年,这在魏晋南北朝众多“短命王朝”中堪称绝无仅有。在冯太后的倡导和支持下,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改革,对北魏的政权稳固与长远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年,5岁的太子拓跋宏即位,史称孝文帝。他尊冯氏为太皇太后(后世多称呼其为冯太后,下文亦如此)。孝文帝即位之初的五年,由太上皇总揽朝政。年太上皇拓跋弘去世,时年38岁(一说35岁)的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并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冯太后与年幼的孝文帝所面对的,并非太平盛世。北方连年水旱,租调繁重,官员贪暴,各族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孝文帝即位的最初十年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有20余起,各种矛盾愈演愈烈,北魏政权岌岌可危。
冯太后在危机关头担当起了守护北魏政权的历史重责。她不仅接受过一定的汉族文化教育,而且多年的政治斗争也让她积累了经验、精进了治国才能,这些都是推行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在冯太后的领导下,北魏朝廷开始了“太和改制”。
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并推行汉化。具体举措包括改革鲜卑旧俗,制定俸禄制,颁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重视儒家教育等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冯太后推行了均田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土地划分成块,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尤其要确保曾经无地和少地的百姓能够分到土地来耕种。这一制度一方面让贫苦百姓获得了土地,大量背井离乡的人们重返家园;另一方面,大片荒芜的土地也被开垦了出来,农民有了收成,赋税征收就容易许多,国家财政也因此增加。
虽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族豪强兼并土地,但是由于奴婢也可以分到土地,因此这些豪强依然占有更多的土地。虽然豪强大族内心并不赞同这一制度,但因为既得利益没有被根本性地触及,因而政策推行时受到阻力较小。
在基层管理和赋税征收方面,冯太后颁行了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北魏原本实施的是宗主督护制,这就导致了大量人口被豪强大户所荫庇,均田制有名无实。新颁布的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调等。与三长制配合使用的新租调制,重新规定了百姓需要缴纳的租调,给出了明确的数量与定额。如此一来,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更多的自耕农民,赋税收入随之增加;逃离了豪强盘剥的农民,生活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虽然豪强大族反对实行三长制,但在北魏中央政权的强力推行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下,新制度还是成功地推广开来。
在整顿吏治方面,冯太后实行了俸禄制。北魏早期的统治者以开拓疆土、统一北方为要务,因此官吏也参与到战争抢掠中去,或是接受赏赐,而没有固定的俸禄。随着北方统一大业的完成,战争抢掠逐渐变少,官员们开始通过贪污腐败敛财,以至于吏治混乱不堪。冯太后推行俸禄制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惩贪腐的法律,贪污一匹以上的绢就要处以死刑。
除此之外,冯太后主张移风易俗,推行汉化。废止鲜卑族的巫术,严禁同姓通婚,推广儒家教育等等。
改革初期,孝文帝很少亲临朝政,而是孝敬恭顺地听从祖母冯太后的意旨。年,49岁的冯太后去世,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孝文帝继承了文明太后的遗志,进一步推行改革,力促全面汉化。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下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规定各民族一律改穿汉服,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等。改革不仅稳固了北魏政权,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又要过年了
看鉴君再次被全家「逼婚」
看鉴妞特意帮我在微博征集
撩妹小技巧
身怀绝技的看官们过去帮帮忙吧
其他单身狗也可以过来抱团取暖学学哦
第三期读书分享会
我们准备了30套,每套3本书,抢完即止
并赠送30个价值69元的毛毡书袋
两种颜色,任选其一
(袋中还有惊喜,保证你喜欢)
原价元,现在99元
如果你喜欢,欢迎带走
建议你要尽快
赞赏